IPCC第4次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是“毫无争议”的事实,未来100年这种变暖的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其中,人为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大量聚集,“很可能”(90%以上可能性)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为积极探索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既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又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强度、推进绿色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0年7月19日颁布《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试点工作,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在能源基金会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资助下,自2011年5月起,betway体育
在资料收集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在五省八市共13个试点省市范围内,加上北京、上海两大超级大都市,利用社会学田野调查方法,结合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的方式,完成了每个目标城市约200份公众家庭低碳生活调查,共计3200余份问卷,同时在每个目标地区选择不同收入水平的3-5个城市或农村家庭作为案例调查对象,全面了解每个家庭在日常生活和出行方面的能源使用选择及消费状况,以真实生动的故事形式表现了处于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家庭生活方式的选择对于家庭碳排放的影响,反映现实生活中家庭作为最小社会和经济单位的碳排放现状。
根据问卷调查和案例访谈的实际情况,项目组初步得出调研结论如下:
一、 低碳的宣传和倡导是公众获得低碳生活意识和行为主要途径。
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介,绝大多数受访者听说过全球变暖的说法,认为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气候变暖会对地球和人类生活产生影响,并认为个人习惯会影响到温室气体排放,认同影响气候变暖的行动主体不仅仅在于政府和企业,同时也在于每个个人。大多数人听说过低碳或低碳生活的概念,认为使用新能源、乘坐地铁/公交、少产生垃圾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可以说,仅就宣传倡导而言,关于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低碳生活,公众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基础知识和行为意识的普及教育。
调查中发现低碳意识与其行为之间并不完全正相关。总体上表现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的家庭可能对低碳并不了解,而采取高碳生活方式的一些家庭可能比较清楚低碳的意义所在。如,调研中发现普通工薪阶层日常出行必须以公共交通为主,是因为省钱又方便,并不是因为公共交通有多低碳。白领阶层可能出行必备私家车,往往是为了出行方便和工作需要,尽管他们很清楚这样做并不低碳。意识与行为的严重脱节可能意味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在某些方面的不均衡。
在对一些农村家庭进行访谈时,我们注意到,相对偏僻或经济条件不太发达的农村家庭,知道低碳概念的仍然很少,尽管,因为生活条件所限,这些家庭的实际生活状况可能无意识的符合了低碳理念。
二、 经济收入在家庭低碳生活方式选择上起决定性作用。
尽管调研中的大多数家庭都听说过低碳生活的概念或者对于低碳生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减少碳排放。但是,仍然有一定比例的农村家庭或城市低收入家庭从未听说过低碳生活的说法,不知道何为低碳。虽然,因为生活条件所限,他们不得不秉承着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消费这一基本生活原则。而对低碳生活概念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家庭,他们在具体的生活方式选择中也很少考虑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低碳。
家庭的经济收入情况大体上决定了一个家庭的住房情况,衣物购买的价位和品牌选择,交通出行方式和工具的选择,以及休闲娱乐方式的选择范围等, 也就同时决定了家庭能源消费需求的大概水平。案例调研结果表明,所有家庭在进行相应的生活方式选择时,都是主动或被动的根据自身经济条件所作出的选择,绝大多数调研家庭都不会作出超越自身消费能力的行为选择。
南方沿海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可能拥有四到六台空调,每一台空调温度都设定在26度,而居住在同一城市的打工族则只能长期租住在没有空调的小房子里;一些家庭可以在假期时买机票,全家一起进行国外游,另一些家庭有放假的时间已是奢侈,并且几乎不可能有出游的专门计划。只有家庭经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上者,才在生活方式上存在可选择性,并能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一种更加低碳的生活方式。而对大多数家庭而言,他们的生活方式低碳也罢,不低碳也罢,都是别无选择的现实。
三、 低碳消费并非家庭消费选择的首要目标。
很显然,低碳消费并不同于绿色消费那样直接与消费者的健康相关联。因此, 当消费者需要对所有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和考量时,低碳与否通常并不是家庭生活方式选择的最重要的指标。例如,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与使用低碳能源用品的选择上具有判断标准的差异。前者,更多考虑消费者的健康,后者需要从气候变化角度来判别。化纤类衣物虽然不低碳但是很经济,而棉、丝、麻等天然面料的衣物虽然低碳但价格昂贵,此时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就会有不同的选择。使用天然气,煤气等燃料虽然相对低碳,能源利用效率很高,但这些资源本身不可持续,而在农村地区生物质能的持续使用虽然持续增加碳排放,但这类资源本身具有可持续性和经济性,因而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使用的必要。
四、 勤俭持家的传统生活方式被动地影响着低碳生活。
案例调研表明,以年轻夫妻为主的家庭较之年轻人与父辈一起生活的家庭,在消费理念和消费态度上显著不同。五六十岁年纪的父辈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传统中国人的勤俭持家的美德,而年轻人则更多受到近年来消费主义风潮的影响。仅就用餐习惯而言,父辈会更倾向于在家里自己做饭,一家人一起吃饭,年轻的小夫妻们则可能更多倾向于呼朋唤友在外聚餐。
家庭休闲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受到家庭收入条件的限制。调研家庭中的普通农村家庭和一些城市里的打工家庭,获取更多的收入并尽量减少消费支出是他们的首要选择。为了多挣一点钱以满足家庭所需,他们的生活中可能根本没有休闲的时间和想法,比如在深圳和在重庆江津打工的两户人家,即便偶尔有休息的时间,他们的选择也多半是逛街、散步、爬山等花费较低的休闲方式。而那些收入较高的富裕人家,则更多会选择近途的自驾游,国内景点的飞机或火车旅行,甚至前往欧美、东南亚等地的国外游,其休闲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和高消费。
五、 家庭日常生活直接能源消费占家庭日常消费的比例大小对家庭能源消费态度的影响。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这便是恩格尔系数的由来。
在我们的调查当中,我们同样发现了一个类似的的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直接用于能源消费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直接用于能源消费的支出比例就会越小。正如一个调研对象所言,更多的能源消费在家庭之外。
对于收入水平不同的家庭而言,家庭内的每月用于直接能源消费费用大约在几十元到数百元之间。而不同家庭之间的收入水平的差别,则在每月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同时不同的收入所需负担的支出内容,又往往有着极大的差别,普通人家一个的月生活支出,也许不及部分富裕人家一顿饭或者一次飞机旅行的费用,调查结果显示,能源消费占家庭支出的比例越小,人们便越不会在意能源消费支出,也很难有意识的采取家庭内的低碳消费行为。
六、 社区能源供应结构对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
家庭所在社区的能源供应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的燃料选择。处于城市中心区的家庭多半使用管道天然气这种既经济又清洁的能源作为燃料,而更多居住在城郊或者小城镇或者乡村的家庭则不得不采用花费更高的罐装液化气或者燃煤,烧木柴等费用较高或者污染较大的燃料。
城市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保证了城市家庭产生的垃圾可以通过常规的垃圾处理渠道进行回收和处理,但大量的小城镇和乡村则没有相应的垃圾收集和处理的措施,进而造成潜在的长期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七、 基于未来生活的不可预知性,公众很少考虑能源消费的未来情景。
公众对其能源消费现状有清楚的认识,但对未来的碳排放情况则几乎没有预期,最多随着家庭人口结构和收入水平的变化对未来的生活走向有一个大概的预期。同样,家庭能源消费占家庭日常支出相对较小的比例也使得公众不会刻意考虑家庭未来的能源消费趋向。
根据上述结论,提出建议如下:
一、对普通公众而言,低碳生活不应意味着生活质量的降低,公众倡导应符合实际。就公众家庭生活的低碳倡导而言,应当是在公众实际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在现有条件下给出一个更好的选择,而不是简单的为了低碳而低碳。
二、对各级政府宣传倡导而言,可适当考虑采用经济手段鼓励低碳生活,限制高碳排放。对于本身生活很低碳但并不清楚低碳涵义的普通居民,应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于低碳有多少贡献,对于健康和经济有什么好处;对于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则应努力在不降低其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尽量引导以减少其碳排放。而从政府鼓励低碳生活的角度来说,可以考虑通过经济手段,对于低收入低排放的低碳家庭给予低碳补贴或奖励,而对于高收入高排放的高碳家庭征收类似碳排放税等手段来限制其过度消费。
三、区域间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低碳倡导应因地制宜。南方和北方日常生活最显著的差异即是在制冷和采暖方面的不同需要。从而在能源消费类型和消费量上产生明显差别,需要政府针对性采取节能措施。
四、低碳社区的推行及生活方式改善需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大力改善社区的能源供应结构、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对于改善社区整体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将发挥显著作用。
五、大力发展便民公共交通,鼓励公众低碳出行。如几个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的成功推广,大城市快速公交、地铁、轻轨等快捷交通工具的建设和推广,可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碳排放和尾气和噪音污染等。
六、创建良好休闲环境,积极倡导健康、低碳的休闲方式。如厦门市的环岛自行车,滨海沙滩,鼓浪屿上没有机动车,鼓励人们通过步行、骑行、游泳等休闲运动方式,呼吸新鲜空气,享受阳光和海水。
目前,13个省市的低碳试点行动刚刚进入实施阶段,更多其他省市也在以不同方式进行各自的低碳探索行动,都是为了一个同样的目标,尽可能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为子孙后代争取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一个家庭的低碳减排,对于整个家庭的支出而言,也许只是小小的一点贡献,然而如果上亿个家庭都能普及低碳意识,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对于整个中国社会而言,能源消费的减少势必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因而,有必要了解更多普通家庭的真实生活方式与能源消费状况。
此外,近年来,中国各地城市化很快,中国城市化率已超过百分之五十,城市生活方式也日渐趋同。然而,仍然有大量的农户生活在中国农村的广袤土地上,他们的生活环境因为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等因素,各地区农户的家庭生活方式和能源消费模式更是存在着显著差异,需要得到进一步关注。内蒙古草原上的家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机,西北黄土高原沟壑区贫困家庭院子里坏掉的太阳灶,被批评了很多年的山区农村砍伐薪炭林作为日常燃料使用,源于木柴和煤炭燃烧所带来的严重室内空气污染,农户的能源消费现状及其环境影响,更需要得到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下载:公众眼中的碳排放.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