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1-12-25 0:00:00] | 返回上一级浏览1498次 |
来源:南方都市报
链接:http://nf.nfdaily.cn/nfdsb/content/2011-12/23/content_35446187.htm
12月21日,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大会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PM2.5和臭氧监测详细时间表。2012年,中国将先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 2.5和臭氧监测。此外,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旦新的污染指标(PM 2.5和臭氧)开始监测,并形成常规监测能力后,会要求所有城市都要实时发布每个点、每小时的数据,接受公众监督。
此前的数月以来,由北京等大都市空气质量问题引发的有关气象环保部门监测技术,乃至具体政策的热议,已经形成铺天盖地之势。概括地说,由于城市化进程中对空气治理的忽视,导致空气问题开始成为从中低产者到潘石屹这样的财富精英都十分关注的话题。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在利益主体多元、利益本身分化的今天,大城市的空气问题却几无争议地成为大家共同抨击的议题,这也不得不说是一种难得的“共识”。
然而,从当前的状况来看,当庞大的中产阶级与掌握较多话语权的财富精英将目光转向空气问题时,提供此项公共服务的环保部门并未获得人们的好评。相反,以北京为主要代表的一些城市因为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与个人的现实感知差异太大,直接导致了人们开始寻求新的监测数据。借助智能手机广泛普及的背景,一些非官方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开始通过简易清晰的小软件得以迅速传播,这一抛弃政府监测数据的做法,坦白地说,即公民用行动本身表达了对环保部门的强烈不满。
不过,让人略感欣慰的是,这一来自公众的呼声并未一如既往地销声匿迹,而是对政府在空气监测方面的政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切实推动作用。12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就要求要进一步加强空气污染防治,修订并发布空气质量标准,抓紧做好增加PM 2.5监测指标的准备。而此次召开的环保大会上,也正式明确了直辖市与各省省会城市监测PM 2.5的时间表,消息一出,在迎来民众肯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政府与民间良好互动对于出台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民众诉求方向的转变,空气的监测问题可能将结束政府唱“独角戏”的情况。此前在坊间传播的非官方数据因为有了国界的阻隔,而多少碰触了政府与民众的神经,但是,空气监测在技术层面并不应该夹杂任何政治因素,而仅仅需要一个科学技术的支撑即可。也因此,包括达尔问求知社在内的一些国内民间环保组织开展的民间监测空气行动,就显得非常必要。表面来看,民间的监测行动在科学力量的占有上显然与政府机构难以匹敌,例如一台官方监测仪器的价格是70万,而民间的一台只有2.5万,价格上的悬殊也使得广东省气象局首席专家吴兑略显轻蔑地指出:民间检测没什么意义,完全是儿戏。
但深入一层观察,民间监测行动的意义正如达尔问求知社创始人冯永锋一语道破的,是为了破除信息的垄断与专制。正如法国哲学家福柯敏锐地指出,知识与权力之间处于相互转化的状态。同样,信息的获取与发布本身也是一种施展权力的体现。在空气监测问题上,仅仅由政府独家掌握和发布空气质量的数据,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基于信息而形成的垄断。由于空气质量在本质上隶属于公共服务范畴,与军事机密无涉,这就为民间监测行动的存在提供了合法性,也为提升空气质量这一公共服务的水准提供了竞争的空间。
眼下,民间的监测技术固然简陋,监测力量也远不能说强大。但是,民间监测力量的集聚形式与动力是不容轻视的,一旦政府在空气监测问题上依旧怠慢,这势必将激起民间更为广泛的质疑之声和更为强烈的挑战欲望。届时,民间行动非但不是儿戏,反而将坐看环保部门如何继续流失来自民间的信任。正是在这一层意义上,政府必须摘下傲慢的面具,倾听民意,同时重视民间力量,在与民间良好互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准。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