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观察:城市建设的乡村代价(图)
达尔问 发表于 [2013-7-4 15:10:31] 返回上一级浏览18020次

农村环境观察:城市建设的乡村代价

    2013614日,我受邀与央视记者一起前往河北省三河市,去现场采访三河市的空气污染情况。

    根据2008年河北省环保厅发布的《关于三河市数百家采石场污染环境问题的调查处理情况》一文,我们对于三河市采石场的环境污染历史有了基本了解。

“三河市地处北京市正东,辖区面积643平方公里,其中东北部为山区,面积为78平方公里。山区为燕山山脉中段南翼,天津蓟县山脉末端,山区东部与天津蓟县接壤,北部与北京市平谷毗邻。三河市矿山蕴藏着优质的白云岩、紫砂页岩、红粘土等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其中,优质的白云岩探明储量达5.26亿吨,是河北省最大的优质白云石矿产地,水泥用石灰石2683万吨,紫砂页岩资源量2亿吨,红粘土458万吨。

三河采矿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已有30年的开采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涉矿企业数量多,分布广,经营管理粗放,资源浪费严重,污染加剧等问题逐渐显露,导致局面相当混乱,严重阻碍了东部地区发展,特别是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开山放炮、石料运输、石岩破碎等生产、运输环节,确实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为此,三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相继关闭了一批安全生产存在隐患、越界开采的矿山开采企业。同时,为扼制矿山开采范围扩大的势头,经三河市人大批准,在东部山区临平谷区界广大区域建立了面积51.7平方公里的蒋福山自然保护区。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污染程度。

为改善环境状况,北京市采取措施相继对域内矿山开采企业进行了关闭。矿山开采企业关闭后,北京市砂石料来源主要依靠三河市供应。为保证大量奥运场馆建设所需砂石料的来源,北京市政府及北京市建委多次与三河市沟通协调,拟将三河市作为北京市砂石料供应基地。三河市委、市政府经慎重研究,站在保证奥运场馆正常建设的高度、保证奥运会正常举办的高度,同意将三河市作为北京市建筑砂石料供应基地,并与北京市签订了砂石料供应协议。近几年来,针对砂石生产量大、污染有所抬头的问题,三河市也采取了多种果断措施进行了环境污染治理,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已经近5年了。北京市的空气质量在奥运时期得到了政府的强力保障。然而近两年来,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的经常性出现,迫使北京市政府从2013年开始,不仅每日监测并公布PM2.5的实时数据,也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北京的大气污染。

但是,空气污染是可以长距离传输和扩散的, 不少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市PM2.5的贡献至少有20%来自周边省市。也就是说,如果不能与周边地区进行有效的污染物联防联控措施,便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

那些当年为了保证绿色奥运而关闭的石料厂,水泥厂等早已重新开工。这些地区现在的状况,又是怎样呢?

从三河市区往东,经过黄土庄镇,就到了段甲岭镇。马路上往来穿梭的,很多都是盖着帆布的大卡车,车上装满了大小不等的石料或砂料。路面虽然硬化的很好,只是仍免不了车辆在路上的遗撒,加上车辆的碾压,马路的两侧便不时会扬起尘土,而段甲岭镇第三小学,就在马路边上。

路口有路牌指向蒋福山保护区。沿路一路向北,地势逐渐变高,就慢慢进入蒋福山。马路两侧,不少民房都废弃了,整个屋顶都覆盖了厚厚一层粉尘,一片灰白色,与远处的青瓦或红瓦截然不同。与这些民房夹杂着的,便是一个一个的水泥厂和其他工厂等。

抬眼望去,在这些工厂的背后,便是一座座已经被几乎开采过半的山体。如果不是在山顶还留着一小片绿色的植被,已经很难看出这些原本都是天然的山体。听本地人说,这些支离破碎的山体之所以就这样留下来,是因为当初污染过重,这些靠近公路的采石场已经被强制关闭。但由于没有得到任何修复,这些大地的伤口就这样一直留在这里,没有土壤的垂直岩石山体,也根本不可能通过自然恢复的方式来恢复景观。

路上仍是往来不歇的运输车,本地村民说,虽然这些路边的矿已经不开了,但是他们早已转移到一般人们看不到的深山里。那里的污染更严重,山体从上到下被挖开,地上也挖出很多大坑,比这些更吓人。

穿过这一片矿区,就进入蒋福山保护区,青翠的山坡立刻呈现出大自然的本色的美丽。而这保护区和矿区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边界,被破坏的和被保护的,山体的状况便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前山村,就位于蒋福山保护区内,离那一片正在开采的矿区,距离不过一两公里。村民往来到镇上或者市里,便一定要经过那条矿山路。问及矿山开采对他们的影响,村民说,他们觉得这种开采对他们的生活有影响,但是他们也没有任何办法。而这么多年,他们也不曾获得过任何经济补偿。倒是告诉我们,附近的其他村子,的确因为污染问题,有村民堵过马路,向过往的大车收钱。

我们在一处工地的三叉路口停了一会。那里是矿山的一个出口,道路两旁倒是做了绿化,种了不少树。只是这些树的叶子,已经很难看到绿色,几乎也都是灰白色。有车经过时,严重的扬尘使得我们几乎连对面的车都看不到,肮脏的空气中味道也极为呛人。

道路两旁,矿区,也处处都写着保护环境的标语。在段蒋路冲洗站外,醒目地写着“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然而,一辆一辆按规矩过卡称重的车辆,在驶向市区之前,却没有一辆进入冲洗站。那些扬尘,便从矿山经过村落,驶向市区。这也就难怪在那的两天,虽然没有雾,但天色是灰的,完全看不到蓝天白云的景色。

在镇上路边卖水果的大妈给自己戴了口罩。水果也只是摆出来一小部分。因为路上的大车扬起的灰尘太多。每隔一两个小时,她就要用抹布擦一下那些摆出来的大西瓜,上面已经落了一层尘土了。跟她聊起来,她却说,这已经比几年前好多了,那时候山里的加工厂都是露天的,运输车辆也都没有覆盖,她支的遮阳伞,一天下来,整个都是黑的。现在,她身后的花坛里,月季花和叶子,也都落了一层灰,完全不见红花绿叶的艳丽色彩。她说有这些厂子在这里,附近的年轻人就可以在附近工作,跑运输或者修车。挣钱和出去打工差不多,却有一个离家近的好处,这,大概是这些工厂带给这些农民唯一的好处。

我们先去附近的山下村走了走,没看到人们所说的拦车的现象,又转到十百户村。也在村里看见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闲来无事坐在外面聊天。他们都对采石场深恶痛绝,却也纷纷表示自己什么也做不了,这么多年也习惯了,没有谁能解决这些问题。种植农作物和果树的他们,也看不出产量和质量的差别。只是种植果园的人们,会特意在卖果时擦拭干净,留一个好卖相。

也正是在他们口中,我们确认了就是这个村边的种植大棚的几家农户曾经因为过往车辆扬尘的问题,试图拦过车辆收钱,不过那也都是几年前的事了。

路边的一处大棚里种的是黄瓜,到这个季节,黄瓜已经马上下架了,大棚的塑料薄膜也早已取下。一位还在棚里忙碌的大妈告诉我们。他们拦车,就是因为得不到经济补偿。大棚的采光保温非常重要,而几年前,往来车辆的扬尘逼得他们不得不每隔几天就要用拖把擦一遍薄膜,以保证光线。如果不擦,一个可收入1万元的大棚,收入至少降低一半。最开始,政府对一个棚还有700元的补贴,就当是人们清理薄膜的误工费。后来,就只给薄膜而不再给钱了。

村民拦车拦的多了,听说有人便雇了地痞流氓,晚上去弄坏他们的大棚薄膜,砸碎家里的窗玻璃,甚至入室破坏。这也难怪,马路西侧的一个大棚院落,房子的四角都装了摄像头监控,这在农村是很少见的。

我们在路边聊了一会。大妈说,你看,车一过来,灰尘就起,以前车多得时候,对面看不见人,呼吸也十分困难。如今,我们也很高兴得听说,不远处正在修建一条高速公路,通车后,这些运输车辆会走那边,本地人经常往来的公路,状况应该会稍微好一些。

往来车辆运输的石材,砂子,听说很多都运到了北京。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他们的基石却来自这样的乡村。城里人感受着城市生活的便捷舒适,却很少人会想到,为了这些基石,农村付出的不仅仅是这些本土资源,他们的代价,还有当地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和空气污染对人们身体健康的严重影响。而这种空气污染,随着大气的输送过程,也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北京。人们在控诉北京城污染严重的同时,也要更多的想一想,污染的源头在哪里,我们能为此做点什么?

这几年,北京城也在大量的修复古建筑和兴建一些仿古建筑。青砖青瓦的四合院,看起来也多少有那么一些古典的味道。然而,这些青砖青瓦的来历,有多少人注意到?

不记得从哪一年开始,政府已经明令禁止挖土烧砖的小砖窑。然而,现实情况是,在全国各地,这种砖窑依然普遍存在。在大量耗费宝贵的土壤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还是三河市,往南大约10公里的白庄村,三河与大厂回族自治县的交界处附近。只要从那条路经过,就可以看到道路两侧的十几个小砖窑,有的还浓浓地冒着黑烟。走到近处,可以闻到浓重的沥青的味道。砖场旁边,还堆了几堆色彩斑斓的碎布头、橡胶等废弃物。听说,这些是用来引火,帮助把窑烧得更好用的。最主要的燃料,还是烧煤。

加了沥青和碎布这些助燃材料,窑里的温度便得到很好的保持。只是每隔10几分钟,那浓烟便从窑顶滚滚冒出。过一会再慢慢消散。请教了一位老师,这种方式的沥青燃烧,烟尘中会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苯并(a)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听窑厂的女主人说,最开始她也受不了这些黑烟。可是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只是小心自己不穿白色衣服,也就是了。或许是不知道,或许是不在意,这些严重污染的小砖窑,就在他们村落的里面或周围。

听说他们烧砖的土,也都是从附近村里买来的。这里的土层很厚,他们买了某户人家的土,便按照约定取下一定厚度的土层,待取完土后,农民便在低了一层的土地上继续耕作。这也难怪,这里本是大平原,公路旁边的耕地,有些却比道路低出很多。不少地方还有深深的大坑,想来都是取土所致。

从卫星图上,也可以看到这一代清晰的很多个白色的小点,仔细看去,应该就是烧窑的浓烟。这一个村子,就有几十个这样的小砖窑,扩散到周围村落,恐怕上百个也不止。据说这已是这里的支柱产业,路边到处都是各种古建砖瓦厂的牌子,有些砖窑,已经用了二三十年了。窑厂旁边,堆放着不少烧好了的产品,有鸱吻,屋檐,雕花的青砖,等等。虽然做工不够精致,古建筑的意思,大概也还是有了的。周边堆放着更多的,是还未入窑烧制的砖坯,待烧制之后,这些各色砖瓦,也都会成为仿古建筑的一部分。只是欣赏或居住在这些仿古建筑中的人,很少人会看到,这些青砖的取得,竟是这样的过程!

这些本乡本土的村民,以自己所有的土地资源和身体健康为代价,换来出售青砖所得的经济效益。只是不知道如果综合衡量起来,是不是结果却是得不偿失。

和山里的矿石、砂料的开采一样,如果这些能源、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是不可避免的,能不能更多的考虑资源的价值,考虑社会成本,采取有效的环境整治措施,让企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对环境和健康成本有所考虑和计算,最终得以恢复美丽乡村。

 

                                                         

标签空气 
0条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