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 - 往期回顾
从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谈起
发表于 [2011-3-23 0:00:00] 返回上一级浏览7830次

【根据2011319日达尔问环境健康学院讲座整理(讲座PPT下载)

人:王作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zuoyuanwang@yeah.net

速记整理:张  蕾(达尔问自然求知社 xiaobubop@163.com

 

一、核反应的原理:

 

核反应主要分为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

 

1- 裂变反应以铀235为主要反应物,核武器和核电站都是基于这个反应,铀235经过一个中子的打击就变成了铀236,之后铀236会分裂成另外两个原子核,同时释放出两个中子,这两个中子会去轰击其他的铀235,形成所谓的“链式反应”。同时放出γ射线,能量值为2.5Mev。另一种裂变反应是用铀238制造出钚239,钚239经过前述与铀235类似的链式反应释放能量。

 

天然状态下的铀绝大多数是以铀238的形式存在,占到天然铀总量的99.3%,而铀235只占0.7%。要制造核反应的原料,首先要提炼铀235,目前通用的方法是首先将铀235和铀238的混合物变成气态,再用超高速离心机对其进行分离,通常要经过上千级(次)的分离,才能达到可用的纯度。当铀235含量达到3%时,即为燃料级铀,可发生核聚变。直到随着反应的进行,铀235的含量下降到0.9%的时候,就成为乏燃料,不能再使用了。当然可以从里面再提钚239。武器级铀235的浓度就更高了(数值不好说)。

 

总之,1kg235裂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产生的能量,即高270万倍。

因此,核能是一种能效相当高的新能源(不像化石燃料产生很多煤渣、CO2),但也有缺点,比如发生故障不好处理、建造费用高,等等。

 

2- 聚变反应,就是氢弹的爆炸。氢有三个同位素:氕氘氚,聚变反应是:6个氘核生成2个氦核和2个氕核,同时释放出2个中子和43Mev的能量。可见一个聚变反应的能量比一个裂变反应的能量大得多,但聚变需要高温高压才能发生,而这种高温高压的条件目前只能通过原子弹爆炸产生,但人们也在研究其他方法,如用激光激发。同时,现在也有人研究利用聚变反应发电,当然能效更高,但控制起来难度更大。

 

二、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第一张照片(ppt1)为日本福岛核电站的四个机组,每个机组里面有一个核反应堆,冷却水要排到水中,所以有个防波堤。

 

我国的大亚湾核电站也是建在海边,图中看到的(ppt3),两个圆柱形建筑的即为安全壳(日本为方形的),由1m厚的水泥将反应堆包在里面,核反应产生的热量被导入长方形房子,蒸汽推动蒸汽轮机,再由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我们能看到两个烟囱,用于排出废气,福岛核电站那几个“塔”实际上也是烟囱。其实,即使是在核电站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也会有放射性物质排出,只不过是在符合标准的安全值范围内。

 

我们来看核电站工作原理的示意图(ppt4),左边蓝色椭圆形的装置内部为核反应堆,外壳是10cm厚坚固的钢壳(防止爆炸);再外面还有1m厚的水泥安全壳(隔离射线)。反应堆内部有很多燃料棒(前面说的含铀235达到3%-0.9%),燃料棒由金属锆密封。

 

除了密封和安全壳,核电站中有三个回路的水的设计,也保证了核能的安全。以目前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压水堆”为例,左边蓝色为一回路中,中间黄色为二回路,右边深色为三回路,三个回路的水是严格隔绝的。一回路的水,由主泵泵到燃料棒周围,吸收核反应的热量,并将热量带到二回路,再由主泵泵回反应堆重新吸收能量。由于一回路的水处在非常高的压力之下,因此即使温度上千,也一直保持液态。虽然燃料棒被密封,但仍然可能有级微量的放射性元素泄露到一回路的水中,因此,此部分水要被完全密封隔绝。

 

二回路的水在蒸汽发生器中被一回路水加热后,变成高压水蒸气,冲击汽轮机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之后二回路的水进入冷凝器,进一步被三回路水(海水)冷却后,被泵回蒸汽发生器。而三回路的海水发挥完冷却作用后,就排回大海。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燃料棒的密封壳、反应堆压力壳(10cm钢板)、外部安全壳(1m水泥)三道屏障保持完好;三个回路的水循环完全隔绝且保持正常运转,绝绝大部分放射性物质是不会泄露的,只是把热量传递出来,用于发电。

 

三、反应堆类型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反应堆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1- 压水堆:占总反应堆数量的61%,慢化和冷却剂为纯净水,高温、高压、液态下运行,燃料为浓缩铀,年有效剂量(每年向外排放放射性物质的剂量)为1微西弗

2- 沸水堆:占总反应堆数量的24%,慢化和冷却剂同样为纯净水,高温水蒸气直接进入汽轮机,因此其蒸汽具有放射性,年有效剂量为7微西弗。日本福岛电站建于40年前,即为此老旧类型;

3- 重水堆:占总反应堆数量的5%。用重水(水中的氢为同位素氚)来冷却,燃料可用天然铀,但重水需从水中提炼(重水占普通水的1/6500),年有效剂量为10微西弗

 

其它堆型还有:气冷石墨堆(最早、已停用)、轻水冷却石墨慢化堆(基本淘汰)、快中子增殖堆等。快中子增殖堆简称“快堆”,是正在发展中的新型反应堆,据说已经可以应用了,但由于中子能量大、核反应相当快,对反应堆操作的安全性要求更高。

 

福岛核电站是第二种类型——沸水堆,其工作原理如图(ppt6),核反应热量制造的蒸汽直接推动蒸汽轮机,蒸汽轮机再带动发电机,水再冷却回来(图中紫色部分)。红色部分是冷却水的循环,在海啸之后冷却泵无法工作,原本可以用外部的柴油发电机供电,但地震让柴油机也无法工作(19日终于接上了外部的电力,冷却系统才得以工作)。堆心水位下降,高温燃料棒的辐射将水电离成氢和氧,氢气无法排出,高温高压下与氧气作用发生爆炸,炸掉的混凝土屋顶是外部安全壳,不是反应堆压力壳

 

四、国际核事件分级和概率

 

0级:偏差

1级:异常

2级:事件

3级:重大事件

4级:没有明显场外风险的事故(1973英国温斯凯尔)(最初日本福岛核事故被定为4

5级:具有场外风险的事故(美国三哩岛,日本福岛

6级:重大事故(法国科学家认为日本福岛核事故应定为6

7级:特大事故(切尔诺贝利)

 

理论计算得出的核电站事故概率:发生堆芯熔化的概率为10-4/堆·年~ 10-5/堆·年;发生安全壳破裂10-6/堆·年~10-7/堆·年。也就是说,如果世界上有1个反应堆,平均1万年到10万年才可能发生一次堆心熔化,平均100万到1000万年才发生一次安全壳破裂;如果世界上有1万个反应堆,平均110年发生一次堆心熔化,1001000年发生一次安全壳破裂是正常的。

 

当今世界共有400多个反应堆,理论上应该25-250年发生一次堆心熔化、2500-25000年发生一次安全壳破裂。核电站的建设到现在才几十年,事故已经发生了很多起,即使通过计算“绝对安全”的反应堆,但一旦有什么因素没有考虑到,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福岛核电站设计的是抵抗8级地震,但此次偏偏是9级,还伴有海啸,麻烦就比较大了。

 

比较典型的事故,如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事故造成了2/3的堆心熔化,50%气态裂变产物进入安全壳,虽对公众未造成健康影响,但对环境有一定影响。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更是造成了厂房的完全破坏、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极其恶劣的影响。这次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也造成了堆心熔化与安全壳破裂。可见,核电站事故实际发生量,是高于其理论数值的

 

====================

 

对公众来说,我们目前最关心的是日本福岛核电站释放到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的传播和扩散是否会对我们造成影响,这要靠多种因素决定,目前我国的各个监测站的数据显示均正常,无影响,大家应该放心。

 

五、影响空气中放射性物质沉降的因素特点

 

1- 释放量、释放方式:释放量小,一稀释就没有了;一次性大量释放和缓慢释放也不同。

2- 低空风、高空风风场:如果爆炸剧烈,使放射性物质能达到高空的平流层,就肯定随西风带吹到美国去了,但目前看福岛核电站不可能达到高空,还是属于低空风场,低空风场的变化较大,但春季我国主要还是西北风为主,放射性粉尘不太容易过来。

3- 下沉、上升气流

4- 逆温现象:热空气向冷的地方吹。北方冬季地面温度低,导致上方空气下压(小村庄上空烟雾缭绕,就是这样造成的)

5- 降水:当地发生了降雪,放射性物质基本都会沉降的到地面

6- 地形

7- 较大粒子沉降距离近

8- 持续时间视气象条件决定

9- 再悬浮问题:日本福岛的具体情况看,粉尘落入海中,就不会再悬浮的空气中了。

10- 海水稀释:加上洋流的传送,放射性物质浓度会逐渐减小。

 

总之,目前日本此次事故不太可能影响中国。

 

如果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放射性粒子会沉降到地面上,图中(ppt11)显示枫叶和白菜叶上的小圆点(空洞)就是其沉降的结果,右上图显示的是羊肺里面的放射性粒子(黑圆点)。这张图(ppt12)显示的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之后,我国牛奶中的碘131污染分布,因为当时放射性物质已经进入平流层西风带,往东刮到了中国。接下来几张展示了该事故对欧洲的影响,现在切尔诺贝利整个小城镇成了空城。

 

六、服用稳定性碘片的时间与功效

 

服用稳定性碘片只能防护放射性碘对人体的伤害,对其他放射性核素没有任何作用。在发生核泄漏事故的初期,各种核素造成的放射性伤害中,碘的贡献占到总量的20%,又会富集在甲状腺,所以人们对其特别关心。

 

碘片的作用原理:所有进入人体的碘都会聚集在甲状腺,碘有多种同位素,其中碘131含量大且半衰期长(8.02天)。如果摄入的是放射性碘,它就会在甲状腺局部形成集中,从而对其造成损伤,而如果在遭受辐射前摄入足够的非放射性碘,占据了甲状腺里的位置,达到饱和状态,放射性碘由于无处容身,便会被较快地排出体外。

 

服用碘片的时间及防护效果:

-摄入放射性碘前6小时服用:完全防护

-同时服用:效率达90%

-摄入放射性碘后几小时服用:50%

 

因此,掌握时间很重要

 

对于核电站周围的居民,要储存碘片或KI片,24小时待命,一旦发生事故,政府也会立即组织发放。在核电站的预防行动区和紧急防护行动区的工作人员,碘片要提前发放,被将其时刻带在口袋中,发生事故立即服用,持续1天以上,通常就没事了。对储存的碘片要定期更新(干燥、避光、5年)。

 

不同人群摄入碘片的剂量也有不同(ppt18

 

服用稳定性碘的副作用与禁忌症:

- 副作用(涎腺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皮疹;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肿;短暂甲状腺机能减退)

- 禁忌症(甲状腺疾病、碘过敏、疱疹样皮炎、低补体血症脉管炎)

 

现在,放射性的影响根本没有达到中国,盲目地摄入碘片(甚至更可笑地摄入碘盐),没有任何作用,反而可能会有危险。

 

 

七、公众受到的天然辐射与食品的放射性

 

实际上,我们没有办法完全与辐射隔离,平均每人每年接受2.4mSv的天然辐射照射。根据个人生活工作性质可能从1mSv10mSv不等,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接受的辐射剂量会更高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氡222对每人每年接受天然辐射的贡献约占总量的一半,约为1.15mSv因此要特别注意避免氡的照射,因为它主要存在与封闭的空间(如地下室等),房间一定要注意经常通风,少呆在地下室。

 

食品中也存在放射性,如表(ppt21)中所列铯、锶、碘、钌等,这些核素基本上属于人工活动引入的,因此有一个通用的“行动水平”,就是干预水平(不能超过的标准),此规定应该严格遵守。

 

八、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随机性效应

 

同样接受照射的人不一定都患病,而是有一个概率问题,主要表现在癌症发病率增加。癌症的发病率与接受的剂量有关(接受的剂量越大,癌症发病率越高),但其严重程度与接受的剂量无关,但不存在“剂量阈值”(不能说“超过某剂量一定会发病,不超过就安全”)。

 

表格(ppt22)显示,接受了1Sv1000mSv)的照射的100个成年人中,会有4.2个人患上癌症。从1992年发布ICRP60号报告到2009年发布的ICRP103号报告,放射性元素对人群造成伤害的风险是降低了(患病成年人数值从5.6降低到4.2),但仍然要注意。

 

美国1945年在日本投射原子弹之后,马上出钱在广岛成立了一个“放射线影响研究所”,对几十万幸存的受照者进行跟踪,一直到现在还在持续(观察其后代)。这个研究所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这是真正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而非对其他实验动物。调查结果(ppt23)显示:接受2Sv照射的人,比起没有接受照射的人,除恶性肿瘤外,无其他明显差异。而在患肿瘤的部位方面,除了直肠、胰腺和子宫,人体各部位患肿瘤的几率均明显升高,尤其是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的患病几率大幅增加。

 

此表(ppt24)列举了放射线照射对健康效应的概率估算值。在胎儿8-15个月的时候,母亲每接受1Sv的照射,胎儿智商就可能会下降30IQ点。在山西曾发生一次放射性事故,照死了三个人,某孕妇在怀孕4个月时受到照射(其丈夫身上携带放射源在),她的孩子小学毕业就念不下去了。同样是接受1Sv的照射,100个胎儿中将有40个智力迟钝,100个人中将有1个患严重遗传病,100名工作人员中将有4位患致死癌症(这与刚才提到的4.2的数值相吻合)。

 

2- 确定性效应

 

存在“剂量阈值”,即超过‘阈剂量’值,才会产生效应。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接受的剂量有关,接受的剂量越大越严重。临床表现为:乏力、呕吐、脱发、牙龈出血、白细胞降低、白内障、性欲降低、皮肤红斑、溃疡、不同类型的放射病,直至死亡。

 

看了这些大家不用害怕,日本离我们很远,而且当地测到的也只停留在微西弗、毫西弗上面,离造成上述影响的Sv差好几个数量级,不用担心。

 

3- 个人剂量限值

 

职业人员每年不映超过20mSv,可以5年平均(共100mSv),但任一年均不能超过50 mSv。也就是说可以前两年每年50mSv(接下来三年不照了),但不能第一年照100mSv(后面四年不照)。但现在日本的情况是将此数值扩大到了100mSv,让那50名“勇士”去承担,可能是出于事态紧急作出的决定,但实际上如果更多的人轮换,每个人接受较小剂量的辐射,也许就不需要有“死士”这么一说了(个人观点)。

 

对公众的照射是每年不能超过1mSv(小于职业人员20倍),特殊情况可以5年平均。

 

对于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剂量限值,也有所差异(ppt26)。

 

========以上是王作元老师的讲座,下面是提问环节============

 

问:有报道说40岁以上就不需要服用KI了?

答:不是,没有这个说法,我引用的表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发表的《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程序》,一步一步该做什么写得很明确,其中有预防放射性碘这一项。

 

问:日本这样一个管理相对完善的国家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故,那么对于我国来说,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隐患呢?福岛核事故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日本应对此次事故的做法,让人有点儿难以理解。首先,四个反应堆接连发生事故,到底是哪儿在爆炸了?没说清。给出的数值也让人不明白,比如东京的放射性水平高出了24倍,与什么相比高出了呢?没有说明。其次,他们采取的措施也让人费解,比如那50位勇士。当然他们的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精神让人感动,但也应该遵从辐射防护的三个原则:1-距离的原则:离辐射源越远越好(比如负责注水的直升机飞得很高);2-时间的原则:暴露于辐射的时间越短越好(个人观点:比如有一项10分钟任务必须完成,1个人工作2分钟就达到最大剂量了,那么就派5个人去,每人完成一部分,把剂量分散到几个人身上,就可以了);3-屏蔽的原则:铅砖、水泥壳、铅壳都可以尝试应用在飞机地盘(当然不能太重)。日本怎么就不去考虑这些呢?

 

问:玻璃能防辐射么?

答:含铅量高的玻璃可以。

 

问:X射线和α、β、γ射线有什么区别?

答:X射线,与光差不多;β射线是一个电子(带负电)、γ射线是一个高能的光子,不带电;α射线是一个He核。后三种比较起来,穿透力:γ射线>β射线>α射线;电离本领上来讲α射线的电离本领最强,无论如何要避免a射线进入体内。

 

问:平时我们说的生活中的辐射越来越多,包括手机的辐射,与这种核辐射有什么区别呢?

答: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种。手机的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是电磁辐射。目前由于武器和其他核反应的研究,人们对电离辐射的了解相对透彻,但对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并不是很清晰,因为这需要对大量人群、做较长时间的跟踪和分析,到底会不会引发脑癌,也还没有定论。

 

问:以前核电站建设就受到周边人们反对,这次两会期间温总理也对核电站的建设做了一些批示,请问您对此的观点。另外我国是否有必要拟定原子能法?

答:我认为国务院召开这次会议非常非常必要,四方面的举措也非常好。此外,一方面,应该相信随着科技进步,核电站的安全性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每一次的核事故,也为此项工作未来的发展积累着宝贵的财富。至于是否拟定法律,或许可以参考国外的做法,这不属于我研究的范畴。

 

问:核电站周边的居民对核电站建设多少都有些排斥,该怎么打消他们的疑虑呢?

答:核电站,即使在运行正常的情况下也是有排放的,但这些排放在一个可控范围之内,周边居民一年摄入的剂量,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应该说是安全的。但因管理不善、长期不检修而发生事故,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为了满足人类如此之大的电力需求,恐怕核电还是比较清洁、有效的能源了,不然煤炭的废渣往哪儿放,排出的二氧化碳又会造成污染,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问:我国现在核电站的安全性,不见得是没有海啸就可以了,在选址、前期施工方面还有哪些需要考虑的因素?

答:我国目前的核电站主要分布在沿海,从辽宁到海南岛,现在又往内陆发展,选址的标准不好说,但冷却水的排放,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另外,核电站的堆型对安全性也有影响。

 

问:根据一个参与日本福岛核电站建设的人写的博客披露,无论技术有多先进,现场施工也不一定能达到相应的标准,最新的也不一定能保证安全性吧?另外,说到清洁能源,废燃料棒也需要更多的精力、场地、资金去维持。

答:现在的核废物,乏燃料棒,确实可以通过放置让其衰变,但放到哪里是个问题。也可以重新利用,比如提取钚239,但成本太高了。也有一种方法是找一个地质稳定的地方打四五千米深井,埋起来。

 

问:核电站排出的废水有放射性么?对周边生物群落的影响?是否会导致局部海水升温?

答:废水中是有放射性的,但会控制在一定的剂量之内。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要做全面系统的分析,只有一两个案例,可能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需要继续调查。海水升温这种热效应影响应该不会很大。

 

问:目前有没有独立于核电站的第三方核安全评估和检测机构呢?

答:有,国家核安全局,隶属于环保部。有异常了公布,没有异常不用公布。

 

问:如果真的遭遇核辐射,在哪儿可以检测?自我防护措施有哪些?

答:检测可以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有十五六个核损伤救治基地,设在不同的大医院里面。自我防护要看污染的严重程度,不太严重的时候:关闭门窗、减少外出,外出时减少身体的暴露,回来后洗澡(一定要淋浴)、换衣服。最严重的时候,可能要采取“避迁”的措施,搬到干净的地方去。

 

问:放射性对身体危害机理具体是怎样的?

答:射线照射全身后使血液细胞中的染色体畸变,畸变率随着照射剂量的增高而增高,但在整体健康上看不出来,但染色体畸变的后果可能很严重。目前造成肺癌的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吸入能产生α粒子的氡222占第二位,如果氡产生的α粒子把某个细胞“打残”了,变成癌细胞,不断增值,就能使人患上癌症。

 

问:不同核素的半衰期对辐射量也有影响么?

答:是的,有的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很短,只有10-10秒,那不会对你有什么影响,一下子就没有了;而有的元素半衰期为128亿年,那就难说了。因此核医学科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会要求其半衰期尽可能短。以“钡餐”为例,吃到胃里让医生看完内部症状之后,放射性钡衰变完最好,如果半衰期达到几个月,那这个人走到哪里就会污染哪里了。而放射性元素在衰变的过程中就在释放能量,因此除了寿命短,还要选择能量低的同位素使用。

 

问:辐照食品对人体的健康有无影响?

答:目前食品方面争论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转基因,二是辐照。现在大家吃的方便面为什么不长虫?就是因为做好后放到钴60源跟前照射过了,这种照射的确杀死了可能导致霉变的微生物,但食品本身也可能发生变化了,产生的“辐解产物”对人体是否有害,是有研究的,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我们现在正在尝试为辐照食品制造标准。中国目前生产的辐照食品占到世界辐照食品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么大的量,吃一两年没事儿,能说吃二三十年没事儿么?动物吃了没事儿,能说人吃了也没事儿么?这些都还没有研究透。

 

另一方面,使用过程中是否都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比如曾经在河南农村发生的事故,放射源使用完后,在放回水中的过程中被卡住了,长时间能量释放到周边引发火灾,村民大逃亡。

 

问:被照射后的食品也会带有放射性么?

答:这个不会,目前使用的放射源主要是伽马源和X射线源,不会产生感生放射性(只有中子照射会产生,要避免),目前的照射主要是引发DNA的改变和辐解产物,人们还不太清楚其后果。

 

问:辐照食品有没有标准?

答:有的,照射的剂量不能大于10kGy,这是相当大的值,人是千万不能直接暴露在这种照射下的。然后看食品的耐受程度,实际使用中可能从0.15kGy30kGy,有些人为了追求效果,不遵从这个规定。

 

问:矿泉水中矿物质的放射性有没有标准?

答:也已经有标准了。

 

问:辐照食品归哪个部门管理?

答:目前属于多头管理。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辐照食品的标签,标签贴上,消费者可以选择买或不买;环保部负责废辐照源的管理、辐照装置的安全性、许可证的发放等;卫生部门负责辐照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问:食品是否经过辐照能否检测出来呢?

答:可以,因为各种食品含有无机的矿物质,照射后能级提高,通过特定的实验可以检测出来,而且有好几种方法。

 

问:已经有针对辐照食品的标签么?

答:世界卫生组织有统一的标签,但目前的问题是,都没有贴,也就卖了。

 

问:平时的胸透是什么射线?一年只能做三次么?

答:做胸透的是X射线,所有透视的都是X射线(CT是计算机控制的X射线,地铁安检仪也是X射线)。X射线属于电离辐射,会把分子变离子,以前叫X光透视,现在随着技术的改进,患者和医生接受的辐射剂量都已经比以前大大减少了。至于做这种检测是否必要?是否控制在三次之内?要先做利益代价分析,如果什么病都没有,就不需要照射了。

 

问:好像一个人被照射了,他就成了污染源,会辐射别人,是这样的么?

答:对人的照射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如果是外照射,只损伤那个人本身。比如治疗癌症的放疗,用的是钴60源,机器一开照的基本就是癌细胞,发射的是γ射线,不是中子,因此被放疗的人自己可能恶心呕吐,但不会带有放射性。如果是内照射,像我们刚才说的,带有放射性的碘131聚集在某人的甲状腺,锶90聚集在他的骨骼,这个人就会对周边的人造成影响了。这时就需要用不同药物促排,排出后还要注意把粪便处理好。

标签
0条评论
Baidu
map